
肌力體能訓練有效的關鍵-動作完成度
2024 Mar 10 關於運動員
by Sam
我很肯定的說,基本上所有肌力體能教練幫運動員開的肌力訓練課表,大致上都有一定的效果 。
但為何有人的效果好、有人的效果不好?
統整我這幾年下來的經驗,我覺得有項因素很重要,我姑且將它稱作「動作完成度」。
▋品質控管的黃金標準
訓練效果好壞的問題,可以從製造業品管的黃金標準之一「六標準差」講起,奇異GE的傳奇執行長傑克·威爾許把這個概念發揚光大。
六標準差白話來說,就是利用各種品管、統計與管理科學的方法論,來將產品製造流程的變異降到最低,用來追求產品「品質的穩定」。
▋肌力體能訓練的品質控管
以肌力體能訓練的角度來看的話,就是利用訓練,來讓每個運動員的「體能表現」這項「品質」都能穩定有效的提升,減少出現A運動員練完很有效,但是B運動員練完卻沒什麼效果的情況。
有在帶隊伍做肌力體能訓練的教練大概都有一種共識:並不是每位運動員在訓練時的動作都能做到教練預期中的品質。因為每個人看待訓練的認真程度不同,有的人會很執著想把訓練做「對」,也有人是得過且過。
根據我的觀察,在我不刻意做過多指導介入的情況下,那些能做到教練「預期中的動作模式」的運動員,一般效果都會比較好,也就是他們的「訓練品質」比較好。
依照我帶三峽國中拳擊隊、以及做運動員贊助合作計畫下來的經驗,我發現只要讓訓練品質控管在一定的水準之上,整體的訓練效果就會比較好。
但要把六標準差的標準套用在體能訓練上實在是太困難了,因此我只能先列出一些可以控管的項目,讓整體運動員的訓練品質能維持在一定水平;這個「訓練品質控管」的概念,我會用「動作完成度」來呈現。
▋動作完成度
動作完成度基本上由四個項目組成,分別是:動作節奏、動作範圍、動作時序、動作偏移程度 。
每個項目都用1-10分去打分數,總分40分。如果運動員能拿到80%或90%以上的分數,像是四項總和32分或是36分,就可以稱這一位運動員的「動作完成度很高」。
以下是這四項元素中我會去觀察的重點:
1.動作節奏(用動作的可控程度觀察)
動作中會分成四個階段,分別是離心階段、動作末端、向心階段、動作起始端。每個階段都能設定不同的速度,一般常用的是數字「0、1、2、3、4」以及「X」;數字代表的是節奏:拍數,X代表的是爆發。
可根據運動員操作動作時,跟教練設定的動作節奏之間的差異程度,來換算此元素的得分數;動作節奏的控制越差,分數越低。
2.動作範圍(用百分比計算)
先界定出動作理想的移動範圍是多大,該有的位移幅度是多少,再根據運動員實際操作時的移動範圍有多少,去抓出此元素的得分數。
假設深蹲時教練預估骨盆轉軸要低於膝關節轉軸至少30度夾角,但運動員的大腿只能蹲到水平線,就按照運動員能完成的動作幅度跟理想動作幅度之間的百分比,去推估這項目的得分數字。
3.動作時序(用關節角度變化的時間差觀察)
在動作進行的期間,各關節角度變化的前後順序;例如在下蹲時,髖、膝、踝屈曲角度發生的順序跟角度大小;或是下蹲後準備站起時髖、膝、踝伸直角度變化的快慢差異。
4.動作偏移程度(在可完成的動作範圍中動作跑掉的程度)
在運動員可以操作的動作範圍內,操作一定數量的動作後,其中幾下動作沒有精準完成、「動作跑掉」的次數。即使運動員有做到你要求的動作範圍、節奏、時序,但運動員是非常厲害的代償高手,他們會無所不用其極的完成上述的要求。
▋教練之眼
以上四個元素,都是我在看動作時會注意的地方,但這些項目我目前都無法精準的量化,只能用我的肉眼跟自身經驗去判斷,也就是教練圈常說的「教練之眼Coach’s eyes」。
有人會說動作看久了,自然會練成教練之眼,但它終究還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,並沒有具體的方法來描述「教練之眼」應該是什麼樣子。
但只要將「動作完成度」的概念,把上述各項目的指標轉化成數據來呈現的話,或許教練之眼的概念就能被具象化,像是TRX的「MAPS動態分析大師」,或是喬山科技的「魔鏡 Mirror」。
▋小結
一般教練之眼的用途是判斷人們在肌力訓練時「哪裡出問題」、「哪裡需要修正」,但如果能將這些需要被觀察的「問題」給列出來成為變數,像是「動作完成度」這類觀察指標的分數高低與否,推估可以判斷各種肌力訓練方法的成效好壞。
動作完成度只是我目前實務上會應用的概念,它一定可以持續再優化,因為我認為這種訓練品質控管的科技如果被發明,將能大幅提升運動員在肌力體能訓練上的成效。
現在TRX跟喬山的產品雖然已經能做到「動作完成度」這種概念的分析,但他們產品的定位還是在於一對一檢測及居家自主訓練上,沒辦法符合一整支運動隊伍的訓練即時回饋的需求。
但我相信在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現代,能把動作完成度真正具象化的科技,在不久的未來即將出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