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給運動員的肌力體能訓練課(五):訓練動作順序及課表安排邏輯
2024 May 27 關於運動員
做重量時,你通常會先做哪個動作呢?你有沒有在重訓前身體懶懶的、提不起勁的經驗?因為你的身體還沒有「睡醒」。我們都不喜歡睡到一半突然被人家叫醒的感覺,如果可以睡到自然醒的話,不管是身體或是心理都會比較舒服。
做重量訓練也是一樣的道理,在安排動作時需要循序漸進,先熱身再訓練,慢慢的把身體「叫醒」,這樣訓練起來身體才會比較「順暢」。就跟騎腳踏車前,如果先把鏈條上油的話,騎起來也會比較好騎;在重訓前先將身體「上油」,後面在做訓練時也比較不會卡住
除了運動前需要先熱身之外,選擇跟自己目標一致的訓練方法也很重要。網路上的訓練課表五花八門,從職業選手菜單到國家代表隊的課表,到底練哪種比較好?頂尖高手的菜單練起來有比較有效嗎?
基本上,不管是什麼課表,先了解課表背後安排的邏輯,你就也能看懂高手的訓練邏輯,讓自己在訓練時的效果提升
【訓練動作的先後順序】
在重訓前必須先做熱身,把身體的體溫提升,讓身體做好準備運動的狀態,同時讓肌肉關節的柔軟度能夠打開,提升柔軟度跟活動度,除了讓重訓時的動作會比較順暢外,也比較能預防運動傷害
在身體熱起來之後,會開始把肌肉「叫醒」。想像你的手臂肌肉由100個兄弟組成,當工作越多時,就需要更多兄弟出動。因為平常的工作不多,所以平常可能只需要20個兄弟出來工作就好;但如果你今天要參加學校的大隊接力比賽,你需要全力往前衝刺的時候,你就會需要80、90、最好100個兄弟全部一起上場,幫助你可以全力往前衝刺
但我們無法突然就把80-90個兄弟叫出來工作,需要循序漸進把他們「叫醒」;這時後可以做一些「快速」、「爆發」、「需要跳離開地板」的動作,讓你肌肉中的兄弟慢慢醒過來,做好準備,後面在做強度比較高的重訓時,才會有比較多兄弟同時醒著,做起來才比較順
根據NSCA的《肌力與體能訓練 第四版》書上第十七章《阻力訓練計畫設計》的內容,以及結合我個人的實務經驗,會建議訓練動作的安排順序是:熱身 > 快速&爆發性動作 > 結構動作 > 主訓練動作 > 輔助訓練動作
文獻上也稱這種安排方法是:先多關節訓練動作,後單關節訓練動作;或先大肌群訓練,後小肌群訓練。
因為在做有「爆發」的動作、或是大肌群+多關節動作時,通常需要很高的專注度,因此一般建議放在訓練課表的前面先做,如果這些動作放到最後才練的話,容易因為疲勞導致動作做不完整
以下是一堂肌力訓練課程各階段的幾個重點:
1.熱身
熱身很重要,別因為懶惰而忽略這一塊;熱身不是繞繞手腕、扭扭腳踝、轉轉腰就叫熱身,而是要把你待會運動會用到的關節肌肉伸展開。一般建議在運動前或重量訓練前,做動態的伸展會比較適合,因為除了可以打開關節活動度之外,也能快速提升體溫。
一般建議需要熱身做充足的部位:
脊椎活動度:屈曲、伸展、旋轉、側彎
肩關節活動度:屈曲、伸展、內收、外展、水平內收、水平外展、內旋、外旋
肩胛骨(穩定的)活動度:上提、下壓、前引、後收、上轉、下轉
髖關節活動度:屈曲、伸展、內收、外展、水平內收、水平外展、內旋、外旋
踝關節活動度:足底屈、足背屈、內翻、外翻
*日後會針對更細節的內容寫文章解釋
*上面提到的活動角度如果都足夠是最好的
2.爆發性動作
熱完身之後,接著要把越多的肌肉中的兄弟叫醒出來工作越好,這些兄弟的名字叫做「肌肉單位」,每一群肌肉單位都連著一條神經,因此把這些兄弟叫醒的步驟,也叫做「神經肌肉徵招」。那這些肌肉單位平常都是休假狀態,因為日常生活中很少會使用到那麼大的力量,所以當你突然要叫醒他們時,通常都需要花一點時間
這時可以做一些「快速」、「爆發性」的動作,讓這些肌肉單位意識到「該上班了!」,就可以讓身體進入到準備運動的狀態
這些動作有很多種,常見的類型如下:
快速反覆的動作:敏捷梯、各種專項的腳步、步法
增強式訓練的動作:跳箱、跳跨欄、立定跳遠等
動作技巧:田徑的馬克操、上坡衝刺、藥球投擲系列動作
舉重衍生動作:爆發高拉、地面上搏、懸垂式爆發抓舉、借力上挺等
反應動作:反應燈、反應接球、反應衝刺等
3.結構動作
熱完身、也把身體的肌肉單位都叫醒之後,接著就可以做一些比較累的工作了,也就是強度比較高的訓練。這時可使用強調直接或間接對脊柱施加負荷的結構訓練動作,像是「背槓深蹲」、「槓鈴前深蹲」、「硬舉」等,這些動作的強度通常都可以拉到比較高。
在NSCA書中提到,能間接對脊柱施加負荷的動作像是「爆發上搏」、「借力上挺」,也算是能快速爆發性進行的結構動作;但這邊我統一把舉重衍生動作歸類到前一階段的「爆發性動作」。
4.主訓練動作
在做完結構動作,接著就能補上以「大肌群」、「多關節」為主的訓練動作,瞄準像是胸肌、肩膀、背肌、臀肌、大腿肌群等大肌群做強化。
上肢肌群常見的主訓練動作:
仰臥推舉、伏地挺身
引體向上、滑輪下拉
屈體划船、反式划船
站姿肩推、坐姿肩推
單邊操作常見的有:單手握推、單手屈體划船、單手肩推、單手下拉等。
下肢肌群常見的主訓練動作:
羅馬尼亞硬舉、仰臥臀推
單邊操作常見的有:分腿蹲、保加利亞蹲、單腳硬舉、側向深蹲等。
5.輔助訓練動作
在所有的訓練動作練完後,通常已經快沒力氣了,此時會針對一些小肌群做額外的補強,或是針對腹部核心肌群做強化。
常見的補強訓練動作:
核心棒式、側棒式、羅馬椅背部伸展
二頭肌彎舉、三頭肌伸展
小腿舉踵、農夫走路
【訓練課表安排邏輯】
在知道肌力訓練動作的安排順序後,接著來看安排肌力體能訓練課表時的邏輯
以下我會以NSCA書中提到的內容舉例:
方法一:上半身與下半身訓練動作交替
指的是在做完下肢訓練後,接著做上肢訓練;像是在做完槓鈴深蹲之後,接著做啞鈴仰臥胸推,用意是讓運動員在練完深蹲接著做胸肌的主訓練時,可以讓腿部肌肉獲得休息時間,同時又能進行上肢肌群的訓練。
這種做法可以讓血液在全身上下快速流動,同時又能加強心肺功能,以及節省訓練時間,是很多人會採用的訓練方式。
方法二:「推」與「拉」動作交替
指的是在一個「推」的訓練動作像是仰臥胸椎、肩上推舉做完後,接著進行「拉」的訓練動作像滑輪下拉、屈體划船的訓練方式。這種安排方式的用意是在做兩種訓練動作時,不會使用到相同的肌群出力,可以減少前一組動作肌群的疲勞程度。
像是做仰臥推舉時,胸肌跟三頭肌會出力,在做完緊接著做滑輪下拉時,主要出力的肌群會變成闊背肌跟二頭肌,胸肌跟三角肌就不會是主要出力的肌群。
方法三:超級組 Super Set 和 複合組 Compound Set
超級組指的是把彼此拮抗的肌群的動作模式擺在一起訓練,像是做完二頭肌彎舉後,不休息,接著做三頭肌下壓的動作,這樣的配對作為一組,在組間休息過後再進行下一組。
拮抗的意思,就是當一塊肌肉出力時,另外一塊肌肉就必須放鬆,像是二頭肌出力時,三頭肌就必須放鬆,不然二頭肌會很難出力,所以我們可以說三頭肌是二頭肌的「拮抗肌」。
複合組指的是把兩個訓練相同肌群的不同訓練動作擺在一起訓練,像是做完啞鈴二頭肌彎舉後,再馬上進行繩索Cable的二頭肌槌式彎舉。
這三種方法都是相當常見的課表安排方式
【訓練課表範例】
把以上的訓練動作順序跟訓練方法做結合的話,實際上在做肌力訓練時的課表,大概會長這樣:
1.熱身|動態伸展
-
2.跳箱 3組 x 5下
-
3.爆發上搏 3組 x 5下
-
4.槓鈴深蹲 3組 x 8下
5.啞鈴肩推 3組 x 8下
-
6.屈體划船 3組 x 8下
7.保加利亞蹲 3組 x 8下
-
8.側棒式 3組 x 30秒
這樣的訓練課表安排,包含熱身的訓練時間,全部練完總共約90分鐘左右
在你了解訓練動作的順序為什麼要這樣安排,以及訓練課表的動作為什麼會那樣搭配的簡單邏輯後,下一篇文章會帶來更詳細課表設計的細節
不想錯過這系列文章內容的話,歡迎訂閱Pro Space電子報,我們會帶給你更多關於運動員訓練的資訊!